不锈钢换热器管生成环形裂纹主要和应力、腐蚀介质、材料敏感性以及结构缺陷有关。
一、应力腐蚀开裂(SCC)
1.必要条件组合
拉应力:焊接残余应力(占主导)或操作压力、热应力叠加;
腐蚀介质:氯离子(Cl⁻)浓度>25mg/L时显著加速裂纹扩展(冷却水中常见);
材料敏感:奥氏体不锈钢(如304/0Cr18Ni9)在含Cl⁻环境中易敏化。
2.裂纹特征
环形走向:沿管壁周向扩展,因环向应力集中所致。
微观形貌:裂纹细长、尖端锐利,呈树枝状穿晶扩展(解理断口)。
二、协同破坏因素
1.热疲劳与温度波动
管程/壳程介质温差>50℃时,频繁启停导致交变热应力,引发热疲劳裂纹;
高温(>60℃)加剧Cl⁻腐蚀活性,800℃以上则出现晶界弱化。
2.制造与结构缺陷
焊接瑕疵:未融合、咬边等缺陷形成初始裂纹源;
残余应力:焊后未消应力热处理,局部应力超材料屈服强度;
设计问题:管板与壳体刚性连接,无膨胀节补偿热膨胀差。
3. 流体与操作影响
高速流体冲刷导致管壁减薄,加速腐蚀坑转化为裂纹;
停机冷却阶段残余应力+收缩应力叠加,诱发瞬时开裂。
环形裂纹本质是应力+腐蚀的协同破坏。拉应力(焊接/操作)提供驱动力;Cl⁻等介质破坏钝化膜,引发点蚀;裂纹从蚀坑处沿最大应力方向(通常环向)穿晶扩展,最终形成周向断裂。